乌恩让内蒙古之美触及游客心灵

时间:2013年03月08日信息来源:不详 点击: 【字体:

  (本报记者吴俊) 3月2日,对全国政协委员、内蒙古社会主义学院副院长乌恩而言,是忙碌的一天。作为新委员的他,除了白天开会,还在晚上接受几家媒体的专访。晚上20:24,当在友谊宾馆蹲点采访的本报记者问他是否有空接受采访时,乌恩毫不犹豫地说,“过来吧,对内蒙古旅游我有话要说。”话语间,流露出他对内蒙古旅游的热切关注。

    旅游资源丰富多样

    “内蒙古从东到西的跨度极大,境内旅游资源丰富多样。”乌恩介绍,在内蒙古西南部的鄂尔多斯,萨拉乌苏文化、青铜文化源远流长,还是世界蒙古族传统礼仪保存最为完整的地区,其中“鄂尔多斯婚礼”和“成吉思汗祭祀”载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东邻黑龙江省,西、北与蒙古国、俄罗斯相接壤的呼伦贝尔,境内的呼伦贝尔草原是世界四大草原之一,还拥有三少(达斡尔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是全国3个人口较少的少数民族)民族文化和鲜卑文化;而位于内蒙古东部的科尔沁,较完整地保留了蒙古族文化。

    “长期以来,民族地区非常重视旅游业发展,云南、内蒙古、新疆、宁夏等省区的旅游业已经取得了较大发展,部分地区的旅游业已经朝着支柱产业方向发展。内蒙古旅游业也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为当地经济方式的转型升级做出了贡献。”乌恩说。

    发展方式还不够美

    十八大报告为国人勾画了“美丽中国”的宏伟蓝图。今年,国家旅游局把“美丽中国之旅”正式确定为中国旅游整体形象标识。在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的开局之年,“美丽中国”成了社会各界关注的热词。乌恩对内蒙古旅游如何实现它的“美丽”有着自己的见解和憧憬。

    “‘美丽中国’是一个系统、综合的概念。旅游则是体验美丽中国最好的载体之一。”乌恩说,内蒙古旅游资源虽好,但现在旅游形态还停留在简单的观光游层面。旅游部门和企业很多时候是依托寺庙、遗址等固有的文化有形资源吸引游客简单地走一走、看一看,蜻蜓点水式的旅游,让游客难以真正体会到内蒙古草原游牧文化的韵味。

    “让游客领略内蒙古之美、草原文化之美,不是骑骑马、在蒙古包内用用餐、听几首歌那么简单。”乌恩头说,虽然这些年到内蒙古旅游的游客逐年递增,但数据统计显示,由于内蒙古旅游产业链太短,游客在这里大都是“白天赶路晚上睡觉”,大部分的旅游成本是花费在交通和住宿方面,娱乐和购物支出少,游长旅短的现状使得旅游业的社会效益不显著,对当地经济的拉动效应不明显。

    “虽然目前这种对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粗放式的开发能够吸引众多游客,但这种初级开发难以使逐渐成熟的游客真正品味到草原蕴含的内在‘美丽’。”乌恩说,游客对美的判断往往来自对物化的东西和精神层面双重交织的感受。除了带游客看草原、看蒙古包,草原文化还有很多精彩的内容,体现在民歌等细节里。要想充分发挥旅游业发展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拉动作用,内蒙古旅游部门和企业一定要在挖掘文化内涵的深度上下工夫。只有这样,才能让游客在内蒙古细细“咀嚼”草原风情和民族文化精华,让内蒙古的“美”触及游客心灵。

    未来发展视角要更高

    旅游发展缺乏龙头、同质性过高;旅游资源开发缺乏深度、产业链过短,乌恩认为这些影响了内蒙古旅游业形成良好的产业布局。他把存在的问题一一列给记者:

    ——在旅游业发展较好的民族地区,都有发展龙头。在云南有香格里拉,新疆有那拉提。而目前内蒙古还缺乏具有强大市场号召力的景区。

    ——在做大做强做优内蒙古旅游业方面,内蒙古还面临着机制和体制的制约。很多旗县、盟市现在都有各自旅游发展的利益诉求,由谁来协调区域旅游资源开发、合力做大旅游蛋糕?是个难题。

    ——在旅游演艺市场方面,内蒙古整体发展滞后,除个别景区有演艺活动外,很多主要城市和旅游区,目前没有一台成型、有规模的旅游演出。

    ——旅游商品单一,产业链过短。旅游业对经济的拉动效应还没有得到充分显现。

    对内蒙古旅游业发展,乌恩更有着建设性的思考。“旅游业是走特色化差异化道路的产业,而内蒙古地域辽阔,地区间差异性很大,具备发展特色和差异的先天条件。”乌恩说,内蒙古旅游发展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希望在不远的将来,内蒙古旅游业的发展不仅有龙头,也能形成区域性联动、互补性和差异性并存的产业布局,早日实现游客在内蒙古“游不完,看不尽”的美景。
 

(作者:佚名 编辑:admin)
延伸阅读:
网友评论
更多>>最新专题